游客发表
[48]《庄子集释·德充符》。
性与命又是相连的,《易传》虽然没有提出天命之谓性那样的命题,但这一思想是清楚的。在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中,有些学者提出宇宙是有限的,这种学说如果成立,那也是自然科学的问题,并不妨碍天对人而言具有无限性意义。
如果天、地合而言之,则常常以天代表天、地,亦即代表整个自然界。用《易传》的话说,生生之谓易,天地之大德曰生[4],这才是易的根本意义之所在。知对于德、业都很重要,尤其与功业、事业有直接联系,而业是以致用为目的的。有学者把命解释为客观必然性,似乎很有道理,但这并不能说明何以所命之性便是仁、便是善,必然性与生命又有何联系?生命活动多少是有些自由和目的的。所谓万物资生,就是说明万物的生命是由地而生成的。
《说卦传》指明三才之道的实际内容,不仅发挥了《易经》思想,而且概括了《易传》各篇的基本精神。但是从《易传》各篇的论述来看,答案是明确的。然则,人之所以为人者,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
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畜而制之。古代有司空、虞师之官,是管理土木山林沼泽的,荀子将其纳入他的礼治学说之中,特别强调保持水土、养护山林薮泽(即沼泽湿地)的重要性,从制度上保证了生态保护的实施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荀子 。从普遍的生命意义上说,人与万物都是天地之所生,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,是自然界的成员,应当而且只能遵顺自然界的生命法则。
落实到国家政令制度上,便要求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法规,同时也要求有一套人文教化与伦理规范。所谓相分,是将天道与人道区分开来,不能以天道代替人道,也不能以人道改变天道。
[12] 他还提出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。就自然界而言,诚在变化之中而又支配着变化,成为一切变化的内在根据。天道自有其常,人并不能改变之,只能顺应之。这种层阶性,正好说明了自然界进化的顺序,而人居于最后也是最高阶梯。
通过上面的解析便可知道,荀子所强调的恰恰是人为,其前提则是顺应自然法则。皆知其所以成,莫知其无形,夫是之谓天。这与他的性恶论以及性伪之辨也很有关系。但这同他的不求知天地之所以然并不必然构成矛盾,因为在他看来,只有一个天地,那就是天行有常、变化代兴的自然界,作为主宰者的天命本来是没有的,这一点同墨子并不相同,因为墨子虽反对天命,却主张天志,具有宗教性质。
在荀子学说中未能建立起与自然界相对立的知性主体,未发展出以主宰自然界为目的的知性学说,原因就在这里。[35] 这是荀子天人合一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。
这里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治理好人事,即完成人道,才能叫作知天。荀子充分肯定了人的知性,而且比其他任何儒家更多地强调知的作用。
礼是为人而设的,人是由天地自然界所生的,人的生命有性、情、欲,人性固然是恶的,需待伪而合于礼,但情欲是不可取消的,礼的作用就在于养情而节欲。但是,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所有这些,又是与天道有极大关系。所志于阴阳者,已其见知(王念孙谓,知作和)之可以治者矣。止于何处?止于实践,止于伦理道德。李泽厚先生看出了这一点,并提出了他的解释,认为荀子的天有二重性,即提出天人之分的同时,又有天人合一的思想。荀子的主体思想是有限度的,不能夸大了。
不务说其所以然就是不要过多地用心思去解释自然界的为什么,换句话说,就是不要追求自然界的因果关系一类的知识,而企图改变之。但是,天地之诚却与人发生直接关系,并且由人来实现之,这就是人心之诚。
人虽然不可能穷尽对物理的认识,但是却能够无限地接近真理,因而应当无限地认识下去,因为这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,是知性的需要。就是说,如果以能知之心求知其可以知之物理,而无止境地求下去,那么,人的有限生命永远不能知道所有的物理。
[28] 见《荀子·天论篇》。这理性自何而来? 这个理性原则不是从性中来,而是从知中来。
人是两足动物且无毛,有些动物也是两足却有毛,但是这也不是区分人与动物的依据。从后一方面说,人有义务保护万物特别是动植物,义体现出人类尊重自然的义务。因此,礼的内容不仅仅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,还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。[32]群道当为什么就能使万物皆得其宜、群生皆得其命呢?这里有很深刻的道理,值得人们深思。
另一方面,在价值追求与社会实践的层面上,荀子主张天人合一而强调实践能力,提倡养心以实现天地之诚,守仁行义以实现天德,即由人道而实现天道。荀子是性恶论者,但在诚的问题上却持相反的观点,认为诚是善道,这显然是有矛盾的。
道的判准是什么呢?是礼。前面说过,荀子对人与万物进行了区分,既指出其连续性的一面,又指出人之所以为贵之处。
恶乎止之?曰,止诸至足。荀子的人禽之辨则明确提出,对于动物要食其肉,饮其汤,以表现人类的优先性。
[13]曲者曲尽也,即极尽人的一切努力,使其行为能够极尽其治道,使其天养能够极尽其适度,使其生命尽可能不受伤害,这就是知天。这虽然不同于孟子的人性学说,但也不是人类中心论的,这里也肯定了自然界的生命价值。心不知道,则不可道而可非道。同时,人能够按照礼的规定分配各种财富、资源,以避免发生争乱。
但是,人类在利用自然条件和资源时,最重要的是治道。血气之属即是有气有生有知的动物,人也是血气之属,因而具有动物所具有的属性。
其实,这是荀子学说中非常重要的内容,放弃这一点,就很难理解荀子天人之学的精神实质。但是,对于自然界的资源却是可以而且必须使用的,只是要按其法则而善于使用。
从特殊的人类的观点来看,人最为天下贵也,并能使万物为自己服务。这就是他所说的大理,即不是偏向某个方面,而是兼顾到各个方面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